
“
教育是为孩子的未来人生服务,
而不是孩子为升学的目的而牺牲,
这也许才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方向。
”
——中方校长兼双语部校长郑军

2016年,成都国际化教育正处于一片方兴未艾,正如星星之火一般开始蔓延,众多公办名校校长加盟私立学校引人关注;一年后,成都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郑军也离开了辛勤耕耘26年的地方,开始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教育的破局之路。
2020年12月,郑军带着对国际化教育的全新理解,正式加入狄邦肯思学校筹备组(英国国王学院学校中国第三合作校)担任中方校长兼双语部校长再次出现在公众视线,在这次采访中,郑军校长说到自己加入学校的初衷:
“我想把自己近30年在体制内教育的经验
与多年来对国际教育的理解进行融合,
将适合中国孩子的国际化教育带给成都的家长,
解决家长们对国际化教育的焦虑。”

[1.]
二十余年带出成外外语教学团队
高三诊断考试英语听力的幕后录制者


[2.]
初心不变的教育者
从清北老师到哈佛班主任
在过去26年的教学生涯中,郑军校长从没有离开过讲台,哪怕成为分管全校外语教学的副校长后,她也从未有过缺席。
对于课程的高标准,对于学生的严要求,换来的是她学生取得的傲然成绩:
“这20多年我印象中班级英语平均成绩没有低于过130分,考上清华、北大的学生太多了,通过外语学习保送到国内名校的学生就更多,还有很多学生选择了国际教育这条路,比如2003年我班上的肖祎以全额奖学金考上哈佛,成为继刘亦婷之后,成外第二个哈佛学生。”
以母亲的角度思考教育
女儿成为了国际化教育的受益者
“作为一名普通母亲,女儿的自我成长让我感到很自豪;作为任教多年的老师,我从女儿以及更多学生的事例上欣慰地看到了国际教育的多元性、创新性。”
这让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国际教育,打破以“分数至上”的传统。
教育为孩子的未来人生服务,而不是,孩子为升学的目的而牺牲,这也许才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方向。

[3.]
从数十所国际部管理者到国际化学校校长
躬身笃行教育破局之路
“我遇到过所有国际化学校可能会遇上的各种问题,也非常了解中国家长把孩子送到国际教育这条路上的纠结,苦恼以及喜悦。希望在狄邦肯思学校,我能把这些了解化为更好地管理学校,营造更良好的家校沟通关系。”

国际化学校要做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
并非仅仅是课程的融合
“成都狄邦肯思学校要做真正优质的国际化学校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,当我们用英语上课的时候,我们面对的是一群英语非母语的学生。”对此,郑军和她的团队认为:
“了解认识到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的差异,不是说说而已,我们不能生搬原有教材,而是对各门学科进行研究、比较了包括IB、《OECD学习框架2030》、美国州立共同核心标准(CCSS)等主流国际课程标准,融入到中国国家课程标准中,再结合中国学校的实际情况,用情境式、项目式、小组合作式等现代教育法,培养孩子的探究习惯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这对于教学者来讲首先要掌握国际教育理念,同时要符合中国国情,与传统教育融合在一起,才能实现中西教育的最大融合。我们的经济、全球视野、美术、戏剧、体育等课程均由外国教师授课,而在数学、英语、化学等课程则采用中外教共同教授的模式,以此培养孩子们的多文化思维,让孩子们既能身心健康同时也兼具学术优异。”


“我会向Mike校长介绍中国的国情,并告诉他,成都的家长会更看重什么、成都教育的现状是什么样……而Mike校长也会把他多年管理英国精英私校的经验与我们分享,以便共同为学生创建出真正中西文化融合的学校。由于我们没有语言沟通障碍,因此我们的工作非常高效并且高度默契。”
国际化教育不是“拿来主义”
而是高度个性化的教育
这需要非常强大又稳定的中西方师资力量
在筹备期内,教师招聘是郑军校长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作。截至3月初,肯思学校9月开学所需中、外籍老师已集结完毕。
“现在我们对老师的要求已经不单单是从教学水平来考量,因为我们是双语学校,双语能力是必要条件,是否能双语沟通、是否有国际化视野、是否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、是否有成长空间等问题成为我们的必要考量标准。”
目前学校中、外籍老师比例达到1:1,55%以上老师有硕士学历,毕业学校包括牛津、剑桥、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,70%中方老师有海外留学经历,70%外方老师来自英美国家,100%助教拥有海外硕士学历,双语老师平均教龄6年,外教平均教龄13年,全校老师平均教龄8年。

“在中国,我们的理想不是复制另一个英国国王学院学校,而是通过融合东西方教育的精粹去创造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。”